91短视频

党建+教学|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系党支部赴陕西延安-榆林开展红色教育与野外集体备课活动

发表时间:2025-11-19编辑:刘建华点击:


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弘扬延安精神,同时提升专业实践教学水平,91短视频 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系党支部2025117日至10日赴陕西延安、榆林两地,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党史学习与备课活动。本次活动将红色教育与地质考察深度融合,重温革命岁月,探寻地球科学印记。

红色洗礼:参观宝塔山、杨家岭与延安革命纪念馆

118-9日,团队先后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南泥湾革命老区和杨家岭革命旧址。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历史照片,系统展现了延安时期党和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光辉历程,生动诠释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力量。教师团队驻足聆听红色革命故事,感受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环境中坚持真理、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一致认为,延安精神不仅是党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今天攻坚克难、治学育人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杨家岭的窑洞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油灯下运筹帷幄,撰写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光辉著作,让大家切身感受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站在中央大礼堂前“七大”会场的简朴与庄严,让教师团队深刻体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如何被确立、被弘扬。

教师团队前往南泥湾革命老区

教师团队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

教师团队聆听讲解员介绍

地质课堂:从清凉山到红石峡,解读亿年沉积

在红色学习之余,教师们深入野外一线,开展实地教学与备课活动

118日,在延安清凉山,教师团队观察了中侏罗世延安组的灰白色黄灰色砂岩地层。该套地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含煤地层之一,形成于约1.74亿至1.64亿年前的河流湖泊三角洲环境。厚层砂岩中发育典型的状、槽状交错层理,记录了古河流的迁移与沉积过程。教师们现场讨论了砂岩的成因、结构及其在油气储层与革命历史中的双重意义

119日上午,团队抵达晋陕交界的黄河壶口瀑布。通过观察与现场讲解,教师们分析了瀑布的形成机制:地壳抬升为河流下切提供动力,软硬相间的岩性差异导致强烈的差异侵蚀,坚硬的厚层长石砂岩构成瀑壁,下部松软的泥岩被掏蚀,促使瀑布持续溯源后退。这一过程生动展示了构造运动与地表侵蚀的相互作用,是构造沉积地貌耦合研究的经典案例

1110日上午,在榆林红石峡,团队考察了早白垩世宜君组的红色砂岩。其鲜艳的红色源于干旱氧化环境下铁质的高度氧化,发育典型的交错层理。与延安组相比,红石峡地层展现了从侏罗纪湿润气候向白垩纪干旱气候的显著转变,成为解读鄂尔多斯盆地古环境变迁的“天然教科书

教师团队观察沉积构造

交错层理

总结与展望: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地质事业中焕发光芒

1110下午,团队满载而归。

教师团队将延安的红色印记与地质的古老篇章共同珍藏于心。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地质教育工作者,要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核心的延安精神,融入日常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之中。要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务实的科学态度、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投身于地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事业,为谱写91短视频 发展新篇章、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更大贡献。

此次延安-榆林之行,不仅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也是一次扎实的野外备课。教师团队将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在实地考察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深化了对华北中生代地层、沉积构造与古环境演变的理解。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此次所学所感融入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为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的地质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