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91短视频 (武汉)91短视频 重走长征地质路实习队抵达桂林,开启郴州-贺州-桂林地质路线考察,再探徐霞客游记地质路线。
桂林漓江地质课堂
2025年7月1日正午,午后三时,在徐亚东老师带领下,同学们顶着烈日前往漓江畔开展首日地质考察。
初识榕树智慧:途中行道两侧榕树的气生根引起同学们好奇。徐老师讲解道,这是榕树在热带—亚热带湿润环境下的生存智慧,气生根不仅稳固树冠,还能直接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和养分。
解密漓江“直腰”:行至漓江一段笔直河道,与上下游的蜿蜒河曲形成鲜明对比。面对同学们的猜测,徐老师引导观察两岸山体,指出此处存在构造影响。江水流经断裂形成的“节理”和“劈理”,故河道相对笔直;无断裂处则随地形自然弯曲。
解读灰岩层理:暮色中,徐老师于江边人工石狮旁讲解灰岩岩层。他指着桂林组灰岩清晰、整齐的平行层理和颜色渐变的层理解释道,这是岩石在漫长地质年代中,经历压实、压溶作用形成的典型特征,区别于碎屑沉积岩。
首日行程氛围轻松,实地观察与徐老师的生动讲解,让同学们对漓江流域的植物适应、构造地貌及岩层形成有了直观认识,收获颇丰。
象鼻山及全州地质考察
7月2日,徐亚东老师带领十余名地质学专业学生前往象鼻山公园及全州县开展野外地质实习。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探究象鼻山的地质成因,理解区域地质演化过程。
上午9时许,考察团队抵达象鼻山公园。在徐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首先对象鼻山的整体地貌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刘俞成同学在观察中发现,象鼻山岩层具有明显的下薄上厚特征,上层抗风化能力较强的岩层对水流的抗侵蚀能力较强,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象鼻状地貌。朱慧冉同学则从岩石成因角度分析,指出构成象鼻山主体的灰岩为海相沉积成因,后期经构造抬升作用出露地表。徐老师特别指出,象鼻山河段发育典型的河曲地貌,这是河流侧向侵蚀作用的直观体现。
下午5时30分,考察团队抵达全州县对区域地层展开了详细观察。同学们先后观察了上奥陶统天马组板岩、砂岩,中泥盆统跳马涧组细砂岩、石英砂岩,以及中泥盆统棋梓桥组灰岩。在天马组地层中,底砾岩的发现为研究区域不整合面提供了重要证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天马组与跳马涧组之间存在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清晰地记录了加里东运动的地质印记。在跳马涧组岩层中,丰富的生物遗迹和鲕粒细砂岩的发现,为重建古沉积环境提供了重要线索。而在棋梓桥组灰岩中发现的褶皱构造及伴生的壳类生物化石,更是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地质构造运动的强大力量,师生们特别在此处合影留念。
通过此次野外实习,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各类地质现象的认识,更培养了对地质系统整体性与局部特征关联性的理解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野外工作能力。
踏寻血色湘江印记 赓续不朽长征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江山永不变色。”为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2025年7月2日,在徐亚军老师的带领下,重走长征路,走进湘江战役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学习,感悟湘江战役的悲壮历程与伟大精神,汲取新时代奋进力量。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事。历史事件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以损失过半的代价突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聚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域的企图,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和重新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基础,对红军长征及中国革命的胜利都具有十分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走进湘江战役博物馆,锈迹斑斑的红军刺刀、浸透硝烟的作战地图、烈士们最后的家书……一件件文物无声诉说着1934年那场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惨烈战役。师生们重温了中央红军为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在湘江两岸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历史。“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句流传至今的民谣,道出了战役的惨烈程度。红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大炮的进攻,数万英烈血染湘江,用生命为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开辟了通道。湘江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浴血突围,更是信仰与意志的伟大胜利,这种不畏牺牲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湘江战役中,红军战士平均年龄不到25岁,他们用生命捍卫理想的信念,让我深受震撼。”参与活动的李泽鑫同学表示,“在地质实习和重走长征路的过程时,我背包里的水和食物都让我觉得沉重,而红军战士们背着武器、弹药,还要随时战斗,这种坚韧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更在师生心中播下了信仰的火种。未来,91短视频 将继续以红色教育为抓手,引导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地大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图为学生参观照片)
(图为赠与的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
通讯员:徐亚东,刘俞成,杨帅,王灿,李泽鑫